top of page

古早風味餅-綠豆椪


綠豆椪是我家每年中秋節必備的月餅,可能因為家住台北士林的地緣關係,每次都指名買郭元益,對父親及阿嬤而言,小小白白的綠豆椪正代表一年一度的中秋明月,只有吃了它,才等於過了這個節。

內包香濃綠豆沙的「綠豆椪」,可說是台式月餅的代表。所謂「台式月餅」,指的是油酥餅皮的做法。利用一層油酥、一層油皮遇熱膨脹的原理,烤過以後餅皮會撐開呈現雪花片片的層次,有人稱為「翻毛」,意思是像羽毛一樣,風一吹拂便翻飛起來,用來形容餅皮多層次的飄逸感,這種做法和口感與廣式月餅鬆軟的餅皮大異其趣。

綠豆椪和鳳梨酥一樣,相當受到民眾的喜愛,目前幾乎是每家餅店都有的產品,但想一探綠豆椪的奧祕,就非得到發源地台中豐原不可。

雪花單面煎 淨白多層次

素有「糕餅故鄉」之稱的豐原,在短短數百公尺的中正路上,幾十家糕餅店比鄰而設,除了全台連鎖性餅店外,還有更多在地生根的店家,如老雪花齋、雪花齋、義華、薔薇派、寶泉、聯翔等,這些店家至少都有二十年以上的歷史。老雪花齋是其中執牛耳者,據第二代老闆呂松吉表示,綠豆椪是他父親呂水研發單面煎的試驗品,由於外形圓潤雪白像乒乓球一樣,而得此名;「ㄆㄥˋ」以台語發音,是指烘烤後餅皮中央凸起的樣貌。

「以前餅的烘烤都使用木炭,火力不均勻、火候不好控制,為讓餅能平均受熱、煎熟,必須不斷的翻面以防止焦黑,久而久之、一代傳一代煎餅時就使用雙面煎。有一次餅店生意太好,有幾個餅忘了翻面烤,結果出爐的餅皮雪白、中央微微凸起。我父親呂水認為,餅能煎熟就好,既然單面煎的餅較為漂亮,為何一定要用雙面煎?於是他著手一試。剛開始為了怕實驗失敗造成浪費,先去除原本包有肉角的內餡,只純用綠豆沙,並將尺寸縮小,以油酥皮包裹後送進爐內採單面烘烤,結果烤出的成品猶如一顆乒乓球、小小白白的,相當可愛。由於是試驗品,就隨意放於店內,想不到卻引來顧客的注意,紛紛詢問產品名稱,於是就依照外形特徵隨口說出綠豆ㄆˋㄥ三個字。」

這便是綠豆椪的由來;也是雪花齋最負盛名的產品─「雪花餅」的別名。

餅中現詩意 文人雅士讚歎

「雪花餅」餅如其名,不僅外形淨白圓潤,還有薄透如片片雪花的層層餅皮,包著綠豆沙、芝麻、豬肉、紅蔥頭等製成的內餡。不過,通常我們買到的雪花餅,都已經過包裝擠壓,所以切開後,並看不太出來成形時餅皮細緻的層次。其實,依照一層油皮一層油酥的製作原理,擀平後拉直、捲起經烘烤,約可形成七至八層的餅皮,唯有知道這個特色,才不難想像當初多位前清秀才看到這個餅後,一時吟詠出「花香天下中秋桂,雪映莊前臘月梅」的詩句,而成「雪花齋」這個詩意般的店名。

不過,真正讓雪花餅揚名海外的關鍵,是在日治大正十四年(一九二五)於台中舉辦的「台灣區糕餅展」中榮獲銅牌大獎,這個榮譽也因此奠定了雪花齋在台灣糕餅業界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