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傳統米製點心-紅龜粿.草仔粿


做粿是傳統農村婦女都會的手藝;無論是紅色喜氣的香Q紅龜粿,或是皮薄餡多帶草香的草仔粿,都充滿著阿嬤時代的懷舊滋味。

紅龜粿,顧名思義即粿上有一隻紅龜的造型,「龜」與台語「久」音近,自古以來就是長壽的象徵,又染成紅色,十分討喜,因此使用的範圍相當廣泛,不論是過年過節、神明誕辰,或是滿月、結婚、做壽等喜慶場合,都少不了紅龜粿,是很有台灣特色的供品與點心。

生米熟米混搭 揉出香Q口感

早期每戶人家幾乎都有一隻木製「粿印」,以應付年節的需要,做粿是傳統農村婦女都會的手藝;我住在雲林虎尾鄉下的外婆也不例外。由於做法相當繁複,小時候常看她一大早就先將浸過一夜的糯米洗淨、磨成米漿,然後在等待米漿脫水的同時,一邊準備紅豆、花生等餡料;之後,將壓乾的濕米粉塊揉捏出韌黏感,再取部分放入鍋中煮熟(此一部分稱為「粿脆」),接著取出與未煮熟的米粉塊一起揉壓。半生半熟的糯米糰經過反覆揉捏,會增加它的黏性與Q度。

這時候,再把「紅花米」加進糯米糰中,染成喜氣的紅色。所謂「紅花米」,指的是早年用來當作食物染料的一種菊科植物,但如今市面上則是以工業食用紅色六號色素來取代,一般傳統雜貨店都有賣。我們現在常吃的紅湯圓、紅龜粿、紅米龜等糕點,都是因為摻了這種染料才如此鮮紅的。

之後取出大小適當的糯米糰,將餡料包入,再用手掌壓扁。然後在粿印內抹一層薄薄的油,將粿糰壓上粿印,一個個刻有龜、桃等吉祥圖案的紅龜粿即大功告成。最後,下面襯張芭蕉葉,放入蒸籠蒸十五至二十分鐘,就可以吃了。

清香鼠麴草 有阿嬤的味道

相較於紅龜粿是紅的,還有一種色澤略呈灰綠的「草仔粿」,又稱為「鼠麴龜粿」,常作為清明掃墓時祭拜的食物,現已變成普遍可見的鄉土小吃,如九份、深坑、平溪和奮起湖等山城均開發出多種口味的草仔粿。這是取鼠麴草的嫩葉、花蕊,經洗淨燙煮、搓揉沖洗、去除異味後,切細加入糯米糰中做成的粿,一般農曆十月農田收割後,田地間常可見全株白茸茸的鼠麴草,約初春長至二寸高時摘採,最為幼嫩,農婦多趁此時將其洗淨晒乾儲藏,以備逢年過節做粿時用。

曾在一篇報導上看到,民俗學者林衡道的長女林蕙瑛,談起她父親生前最喜歡的點心有三樣,紅龜粿尤其是他的最愛,即使年紀大了,還是可以整塊吃完;可見紅龜粿在老一輩人心目中的魅力。而我,則獨鍾皮薄餡多的草仔粿,尤其是包有菜脯米的,因為淡淡的草香搭配充滿嚼勁的口感,都讓我覺得很有阿嬤的味道。


bottom of page